首 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陕西日报】“要对得起‘第一’这两个字”

78日一大早,外面下起雨来。侯军像往常一样起床,煮好一锅稀饭,就着馒头和咸菜吃起来。在不足20平方米的宿舍兼办公室里,他边吃边盘算着:张义强家的房子去年才翻修过,应该不会漏雨了,但还是要去看一看才放心;蔡忠辉的蜂箱不能让雨淋了,要去帮忙收拾一下;合作社的蔬菜销售款还没结清,要去镇上催一下……匆忙吃完了早饭,侯军穿上雨鞋就出门了。

侯军今年37岁,是凤县政府办干部。201611月,他被组织选派担任凤县平木镇西山村第一书记。

西山村地处秦岭深处,那里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侯军来到西山村后,用两周时间走遍了49户贫困户。“我本身是农村娃,又有乡镇工作经验。既然组织选派我当第一书记,我就要对得起‘第一’这两个字。”侯军说。

到西山村不久,侯军发现村里贫困户针对性帮扶措施不够精准。他硬是拖着村上的干部,好几次从头一天讨论到第二天凌晨,这两个逐户制定完善了精准帮扶计划。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西山村的发展。上任伊始,侯军先后协调争取农村交通资金260余万元、水利资金180万元,新建通组道路3条共5.2公里,拓宽砂化通户道路16公里,填埋排水涵管180余根,新建大小蓄水池40余座,铺设管道20余公里,做到了不漏一户一人,彻底解决了西山群众出行和季节性饮水困难的问题。

在调研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侯军和村两委会干部商议把架豆种植作为西山村的主导产业,农户每种植一亩架豆,就能得到地膜一卷、专用肥一袋的扶持;聘请驻镇农业专家指导群众引进优良品种、科学防治病虫害。同时,侯军联系商贩,定时定点全额收购农户的架豆。2018年,西山村种植架豆达400余亩,户均种植2亩、增收6000余元。

基础设施改善了,主导产业找到了,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侯军在走访中发现,有的贫困户长期不能脱贫,不是因为没有脱贫能力,而是因为缺乏脱贫动力。

为加强群众教育,在侯军的建议和组织下,西山村举办了村民道德大讲堂、脱贫经验交流会、村民致富模范表彰会等,弘扬传统美德,传播致富信息,教授增收技术。这些举措改变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使全村形成一人带众人、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村民蔡忠辉以前是靠政府救助度日的五保户,久而久之便甘于现状、不思进取。侯军不厌其烦地找上门来,坐在他的炕边,给他讲政策说道理,还免费送去蜂箱、种源和养殖资料。蔡忠辉终于被侯军的真诚感动,不仅自己主动学习养蜂技术,还动员其他贫困户一起养蜂。

让“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的深度贫困户脱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经多方论证,侯军在西山村组建了互助组,对产业相近、居住相邻的贫困户和一般户,采取“一户贫困户+一名帮扶干部+一名共产党员+一般户”的“N+1”互助模式,在全村组建脱贫攻坚互助组34个,有力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

侯军引导村民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吸纳22户贫困户和41户一般户加入合作社,构建起合作社大互助的模式。20183月,西山村又抢抓“三变改革”县级试点的有利时机,成立西山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将全村161595人全部纳入合作社范畴,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年终群众领到土地流转费及分红共计12.35万元。

宝鸡市脱贫攻坚督查组到西山村检查工作,侯军将村上的贫困现状、产业发展、“三变改革”等情况汇报得仔仔细细、明明白白,就连贫困户家中养了几头猪、几头牛都如数家珍。检查组的同志说,有侯军这样底子清、情况明,有思路、有办法的第一书记,何愁脱贫攻坚工作干不好。

(本文摘自《陕西日报》822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