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卖了3200元,牛卖了1万元,儿子打工挣了6100元,集体经济分红500元,还有各项政府补助12000多元。加在一起,去年我家收入超过3万元!”凤县平木镇西山村村民张义强做梦也想不到,他逢人就说:“是党的好政策帮我家摘了穷帽子!”
今年64岁的张义强腿脚不好,妻子、儿子都有智力残疾,家里没有一个劳动力,收入全靠低保,日子过得艰难。回想起第一次走访张义强家看到的情况,西山村第一书记侯军记忆犹新:屋顶漏着光,墙壁发黑,风从四面灌进来,家里除了一个蜡烛般亮的灯泡,再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或家电,甚至连人坐的地方都没有。
经过仔细调查和深入分析,侯军发现,张义强不是“扶”不起来,而是扶的方法不对。要让张义强一家过上好日子,不仅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还要调整他们家庭产业结构,将传统的粮食、蔬菜种植,转为药材种植和黄牛养殖。
当侯军把想法和计划和盘托出时,张义强半信半疑地问:“帮我修房子、买药材种子和小牛犊,真的不要钱?我儿子出去打工,真的有人要?”侯军说:“这些问题你就不操心了,你只要种好柴胡、养好牛就行了,至于你儿子出去打工,年底他拿不到钱你找我要。”
回到村里,侯军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产业扶贫资金,但扶贫资金要等项目实施验收后才能兑付,时间不等人,他决定先用自己的钱垫上。当他把柴胡种子和小牛犊送到张义强家时,张义强高兴地说:“侯书记,你放心,我会好好种、好好养,你这样关心我、帮助我,我也不能一直等靠要呀。”
张义强独家独户住得偏远,进行危房改造的工匠中午没法吃饭,他家也没人能做十几个工匠的饭,所以虽然争取到危房改造项目却没有匠人愿意去干活。思来想去,侯军把村里合作社的灶师傅“借”给张义强,让灶师傅给工匠做饭。
张义强的儿子刘麦成四肢健全,就是智力有点问题,侯军就把他介绍到村里的合作社干活,在大家的指点下,刘麦成扛蔬菜、搬香菇,踏实肯干,毫不抱怨。转眼,刘麦成就拿到了第一笔工钱,刘义强握着侯军的手,感激地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我儿子也能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了。多亏党的好政策,多亏扶贫好干部!”
前不久,记者在西山村采访时,张义强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称2018年他家共收入31800多元,成功脱贫。他还说,像他家一样,2018年,西山村共有10户36人拔掉穷根、摘了穷帽子。
(本文摘自《宝鸡日报》5月8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