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驻村的地方是凤县平木镇西山村,一道梁、两条沟、四面坡,将村子扯出10余公里,全村161户、595名群众,就这样星星点点地居住在半山坡上。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一直以来,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更没有发展的方向。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84户23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9.6%。
也就在那一年10月,考虑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凤人,也曾经在乡镇工作过,我便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駐村。领导说:“到西山村去担任第一书记既是你自己的选择,也是组织的决定,西山村就是你干事创业的舞台,单位则是你坚强的后盾。
在脱贫攻坚一线实现人生价值
争取项目资金、发展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不到半年时间,我的驻村扶贫工作就干得有声有色,不仅获得各级的认可,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2017年7月4日,我的驻村扶贫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各类媒体相继转载,我一下成了名人,这让我倍感欣慰,也顿感压力,心想定要再接再厉,才能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2018年8月,我有幸入选《我的脱贫故事村村行》省级宣讲团,在全市做巡回宣讲。宣讲会上,我立下哲言:“脱贫攻坚我与西山共进退,西山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刻不下山!”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19年底,西山村终于顺利脱贫摘帽,我也被提拔了,言终于兑现。按理说我该回去了,但是考虑到西山村的花卉产业还不稳定,还有3户贫困户没有脱贫,我再次向组织申请,继续留在西山村,带领西山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向组织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让群众从思想上先“脱贫”
在走访中我发现,有的贫困户长明不能脱贫,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缺乏脱院贫动力。思想上不脱贫,生活上怎么能脱贫?
贫困户谭义平单身一人,吃穿全常政府助,生活无依无靠没有头,久而久之便甘于状、不思进取于是,我不厌其地一次次登讲政说道理。谭义平却说:“我的日子好着哩,吃得饱冻不着,为啥还要那么累?”我一次次地被拒绝,又一次次地找上门,鼓励他说:“贫困不是荣誉,活着就要有奔头。”
在我不厌其烦地劝说下,谭义平终于被我的执着和真诚感动,低着头说:“我啥都不会,咋办?”我说:“只要你愿意干,这事你就不管了!”通过熟人我为谭义平在渔场找了份喂鱼的工作。
过了几个月,在街上见到谭义平,他骑了辆三轮摩托车,正在拾废品,我说:“咋渔场的工作不干了?”谭义平说:“渔场管吃、管住还给钱,干得好着吶,今天不忙,我骑车出来拾点废旧塑料啥的多挣两个。”我说:“你不是爱睡懒觉么,咋不睡党了?”谭义平说:“睡觉多是因为没事干无聊,我刚买手机看视频、刷抖音多好,还能在网上买东西,我也会赶时髦。来,咱俩把微信加上,我请你吃去。”我婉言谢绝了,心想只有把贫困群众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激发出他们的内生动力,能真脱贫、脱真贫。
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张义强家中走访的情景:房子破烂,墙壁油黑,屋顶漏着光,风从四面灌进来,家里除了一盏像蜡烛一样的昏黄的灯泡外,再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老张今年已经63岁,脚不好,妻子和儿子都是智力残疾,一家三口生活全靠低保。攀谈中老张唉声叹气地说:“唉!我家的情况太具体,扶贫你就别白费功夫啦。”
经过深入分析,针对老张家的具体情况,我制定出精准帮扶“三部曲”。第一,修房子,没人做饭,就将工作队的厨师“借”过去。没钱,自己出面找工匠签合同做担保。第二,发展产业,免费送去牛犊和药材种子,定期上门做技术指导,帮助发展黄牛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第三,找工作。老张的儿子智力残疾,但人老实勤快,便安排到村里的药材专业合作社干活。他干活的劲头很足,来得早、走得晚,干活从不偷懒。
前段时间,我到老张家核算2020年前三个季度的收入。牛卖了收入10000元,儿子务工挣钱6000元,还有中药柴胡和玉米,加上低保、养老保险等人均收入过万。算完账,老张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我家也成了万元户啦。”
此刻,我也感到无比高兴,心想只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方略,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用心用情把脉会诊,因户施策精准出击,就一定能拔掉穷根,打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一个都不能少
2016年,西山村在全县第一家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当时有好多群众不理解说:“咋又吃起大锅仮了?”动员群众入社没一个人愿意。
没办法,我就逐个给村组干部和党员做工作下任务,让他们带头,通过努力,第一年动员了14户贫困户和25户一般户入社,流转土地200亩,入股13.1万余元,连片种植高山无公害蔬菜,当年分红32万元,户均1100元。群众尝到了甜头,纷纷要求加。目前,西山村将全村161户595人全部纳人合作社范畴,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方式多渠道增收。
4年来,西山村集体经济先后引入大棚蔬菜、香菇栽培、花卉繁育等项目。2019年,在引进花卉项目时,村集体账上只有几千元,资金缺口很大,为抢时间,我自掏腰包拿出5万元购种苗、买设备,硬是抢在国庆节前花卉上市,抢占了市场先机。自2016年以来,西山村集体经济已连续4年分红,累计分红24万元,发放劳务费110万仅此一项,年户均增收3000元
(本文摘自《当代陕西》2021年2月25日特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