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留凤关镇酒铺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对标市级重点示范村创建,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资源、产业等优势,凝聚合力,抓规范、兴产业、优环境、强治理,赋能提速,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凝聚组织“向心力”,让阵地“活”起来。按照“2+N”模式,提升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配备爱心超市、农家书屋、幸福院等N个特色功能区,打造集日常办公、综合服务、党群活动、办事休息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用活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文化舞台、文化广场、幸福院等活动阵地,以“关上说事”农民学习会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志愿服务队等带动作用,广泛开展“云上团聚,爱在身边”“情满重阳共团圆”“爱心妈妈”“文艺汇演”“爱心助餐”“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党员志愿行系列活动40余次,持续丰富文化生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提升乡村“硬实力”,让村庄“靓”起来。深入实施“十个一”工作机制,创新人居环境清单制,从责任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三个方面量化管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人居环境景观节点3个,建成军旗文化广场1处,完成199座卫生厕所改造,建立长效管护维护机制,开展“最美庭院”“最干净厨房”评比,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开展“红黄榜”公示,不断激发群众保护环境内生动力,常态化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集中对公路沿线、村主干道、农户房前屋后三堆、杂草进行全面清理,今年累计开展整治100余次,清理堆积物200余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释放发展“源动力”,让产业“兴”起来。以“三联共建”为抓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实现林麝、鲜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同步发展,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管护好114亩鲜桃产业基地,带动30余名闲置劳动力务工增收,今年鲜桃产业为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与矿建公司结对共建,每年争取企业帮扶资金15万元,引进瑞凤香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建成林麝养殖基地,林麝存栏76头;盘活原张坡沟水泥厂闲置资源,投资120万打造农旅融合综合体,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入股榆林铺“联建合养”、瓦房坝村“共享麝区”,实现抱团发展;依托辖区矿山企业众多的资源优势,以“村集体经济+劳务服务”发展模式,与辖区三户企业签订劳动保洁协议,2024年保洁费用收入10万元,预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0余万元,收益6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激发治理“驱动力”,让乡风“淳”起来。创新实施“公益性岗位整合”,按照定岗、定人、定责、定薪“四定”原则,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员力量,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开展“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活动,培树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积极引导群众学习先进;持续深化网格化直接服务群众制度,健全“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网格”治理体系,建立网格群24个,24名网格员定期深入网格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讲、治安联防、矛盾调解、志愿服务、帮办代办等,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8起,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4件,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文明乡村建设等活动,用“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