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宝鸡日报】雁阵长飞越千峰——凤县凤州镇脱贫攻坚工作扫描

山峦之间,嘉陵江畔,在凤县凤州镇,春秋两季总会有成群的大雁向巍峨的秦岭发起“挑战”,只为到达那水草丰美的地方。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凤州镇也诞生出9支非凡的“雁阵”——9个党支部如“战斗堡垒”般当起“头雁”;日益壮大的集体经济让“群雁”鼓起了钱袋子;因户施策让“孤雁”找到了在雁阵中的新位置……


育好“头雁”


群雁齐飞,头雁是关键。对于凤州镇来说,8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的党支部就是“头雁”,推进脱贫攻坚,直接考验着“头雁”的智慧和担当。


“5年前,村里精准识别出39户9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的年老体弱,有的身有残疾,有的房子摇摇欲坠……咋办?群众都眼巴巴地看着支部想办法呢!”凤州镇邓家台村党支部副书记赵严说。


邓家台村虽然苹果、花椒、核桃、中药材样样都有,却啥都不强。通过调研,村两委决定“靠山吃山”,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创办集体企业、形成产销链条、鼓励贫困户就近就业等方式,把贫困户“嵌”进发展新路中。


为调动贫困户积极性,村上推出一项颇具改革意义的“新政”——积分制。简单说,就是按贫困人口参加集体劳动的次数、时长进行积分,每月汇总,年底分红。


“头雁”的作用显现出来了。2016年,该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过2000余元,而2019年已超过5000元大关。


呵护“孤雁”


5年间,凤州镇在移民搬迁、产业扶持、就业扶持等方面,对这些曾经“掉队”的贫困户因户施策,让他们尽快赶上来、富起来。


白石铺村村民张宝成曾是村里公认的“孤雁”。住房破旧,吃水都只能到山沟里挑,几亩坡地就是全家的“命根子”,妻子前些年因病去世,欠下亲朋8万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镇村干部一次次爬山来到家里鼓励他。短短几年间,张宝成实现了“命运逆转”。


70多平方米的搬迁点新房,窗明几净;水、电直接入户,挑水的扁担被他放在屋后彻底“下岗”;平坦的水泥路直通门前,再也不用在羊肠小道上奔波;家里的苹果园、花椒园硕果累累。他不但还清了外债,还送大儿子学下了烹饪手艺,在一家宾馆稳稳当当端起了“饭碗”。


5年间,凤州镇已有621户退出贫困户序列,重新回到了雁群之中。


群雁高飞


近年来,凤州镇通过推行“1+N”产业发展计划,让“雁阵”人心更齐,速度更快。


“你看,这里的200亩优质苹果示范园,水肥一体化管理能让这里每亩少说增产500多公斤;村上的苹果套袋厂,产品供不应求哩!”桑园村副主任王倩笑意满满。


5年前,桑园村还是贫困人口的“高发地”,全村贫困户高达110户,而现在,只剩下需要兜底的3户。


让我们来看一看“1+N”计划的“点、线、面”:这其中,既有苹果、花椒等示范园、林麝养殖等“点位”建设,又有依托于产业和文化的游客接待中心、公园观光道路等“延长线”建设,还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全方面”项目。


“头雁”领航、“孤雁”入群、“雁阵”齐飞,凤州镇“雁阵效应”的影响半径越来越大,脱贫攻坚的路子越走越宽,乡亲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本文摘自《宝鸡日报》8月7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