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当代陕西】凤县林麝养殖协会:创新利益联盟 激发内生动力

随着凤县林麝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形成,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凤县于20046月成立了凤县林麝养殖协会,并于20163月设立凤县林麝养殖协会党支部,隶属县林业局管理。

自县林麝养殖协会党支部设置以来,党支部立足于县情,将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把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和增强服务社会功能作为协会党建工作的总目标,以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助推追赶超越。同时,凭借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一手抓环境保护,一手抓脱贫攻坚,通过开展以“比诚信、比自律、比服务,创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一创”活动,探索建立“136”林麝扶贫产业机制,推动林麝产业规模化发展,多渠道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协会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内在活力,促进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围绕一个目标,增加群众收入

林麝又名香獐,产自雄麝的麝香可制成香料,也可入药,属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有“软黄金”之称。作为全国最大的林麝人工养殖县,凤县现有规范化林麝养殖公司20家,养殖分场512家,养殖规模1.5万头,年产值超过2亿元。20179月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林麝之乡”称号,并受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和《绿色时空》栏目组两次聚焦采访报道。

围绕“做大做强林麝产业”目标,由党支部牵头,在县政府帮助下先后引进片仔癀、同仁堂、逢春制药等龙头企业扩大林麝养殖规模,引进宝鸡麝草堂麝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凤县林麝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宝鸡市首家林麝颗粒饲料加工厂,建成了平木镇刘家庄村、河口镇下坝村、黄牛铺镇石窑铺村等林麝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河口镇陈家岔村、留凤关镇榆林铺村等林麝饲草种植基地。协会围绕“公司+基地+农户+科研”的模式,全力打造林麝优质种源基地、饲草种植基地、颗粒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促进林麝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大做强全产业链发展林麝养殖。

强化“三个保障”,狠抓产业发展

强化组织保障。党支部以县林麝养殖协会、县林业局为依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安排部署产业发展工作,定期督促检查各项工作。构建了林业局—镇林业站(林场)—联合管护站—护林员四级森林资源保护网络体系,完善了林业局—养殖协会—养殖公司—养殖户四级管理体系。

强化政策保障。根据《凤县林麝养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贫困户种植林麝饲草,按照每亩5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贫困户新购置的饲草加工机械,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享受国家扶持;对购买林麝专用颗粒饲料的养殖户补助30%;推出林麝养殖保险,县境内每头林麝保额12000元,保费每年600元,养殖户每头负担400元,县财政补贴每头100元,保险公司补助每头100元,截至目前林麝保险理赔共计276.2万元。同时党支部注重发挥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和金融机构用足用活小额扶贫信贷两个主体作用,创新推出“林麝养殖贷”,解决贫困户养殖林麝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林麝养殖缺资金问题,此做法在《金融时报》《中国保险报》《农村金融评论》《陕西日报》等媒体刊载,截止目前支持全县林麝产业的贷款累计达1696.55万元。林麝养殖协会支部为林麝养殖户免费发放20万株桑树苗,全县栽植桑树、构树等苗木近4000亩。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440余万元用于全县12个林麝产业扶贫基地建设。

强化技术保障。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聘请陕西省野生动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担任技术顾问,培养出陈树民、李吉友、李存选等一大批土专家。建立了县疾控中心—林麝养殖协会—林麝疾病救治站—疫源疫病监测点四级疾病防控体系。对林麝养殖基地的管理人员,林麝养殖扶贫基地管理人员、林麝饲草供给人员和有养殖意愿的贫困群众等,开展为期三个月林麝养殖培训,其中集中理论培训一个月,养殖基地实践操作课程两个月。通过30多年的生产实践,在林麝圈舍建设、驯养繁殖、活体取麝、疾病防治等方面总结了一套成熟的技术经验,尤其是剖腹产成功实施使凤县林麝养殖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平木镇刘家庄村林麝养殖技术推广经验在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播出。

形成“六种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支部将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五保户外)全部嵌入林麝产业链条,实现林麝扶贫产业贫困户全覆盖。

“自养”模式。对有养殖意愿且有能力的贫困户,鼓励自行养殖,全县1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林麝552头。如患慢性病长期服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贫困户崔水林,从农商行贷款3万元,加上自筹资金,一次购买4头林麝,当年林麝繁殖3头,一次性还清贷款。

“代养”模式。对有养殖意愿且有资金无养殖场地的贫困户,在林麝养殖的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入股,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管理方式,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全县1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此种模式。如该县平木镇刘家庄村由中国林麝科普带头人张永博,凤县林麝养殖研究资深人员杨长江、周小宁等人牵头成立了林麝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林麝良种繁育基地3处,存栏2200余头,年均繁殖600头左右,年产麝香10公斤,产值400多万元,被称为“凤县林麝养殖第一村”,带动127户贫困户发展林麝养殖。

“寄养”模式。对有养殖意愿但缺劳力无人管理,将购买的林麝挂靠在养殖公司、能人大户,建立“公司+农户”“能人+农户”的管理方式,建立利益风险共担机制,全县1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此种模式。如凤县留凤关镇瓦房坝村的华源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共有40多户挂靠户,其中贫困户8户。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服务,为挂靠户统一从外地调配饲料、种源,以降低养麝成本。“全国劳动模范”陈树民是凤县人工驯养林麝第一人,他不仅个人养麝致富,还把优质种源送给乡亲们和贫困户,自编《林麝养殖技术手册》,幅射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合养”模式。对有养殖意愿但还贷和技术能力较弱,与亲朋好友合贷合养林麝,建立“亲邻互助合养”管理方式,全县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367.5万元。如凤县留凤关镇留凤关村贫困户王彩芹将买来的2头林麝寄养于凤州镇亲戚的养殖场,20183月被凤县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示范户”称号。

“饲草”模式。对无养殖意愿的贫困户,鼓励种植饲草,或采摘野生饲草,全县2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饲草655亩;林麝养殖公司优先收购贫困户饲草,共57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林麝养殖户提供饲料,每户增加收入约2300元。

“务工”模式。对没有养殖愿意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林麝养殖务工,建立“人力加盟”模式,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0余人参与林麝养殖务工,人均增收约1800元。如该县平木镇刘家庄村贫困户周建宏夫妻二人为村上的养殖大户当饲养员,仅年工资收入就达4.8万元,现在又自养了4头林麝。

(本文摘自《当代陕西》党建特刊2019年第9期)